-
关羽在荆州失守后,面临战败的困境,他选择战死而非逃回成都,这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:
1. "忠诚与荣誉":关羽以忠诚和荣誉著称,他一直以刘备的义弟自居,对刘备忠心耿耿。在古代,忠诚被视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,关羽可能认为逃回成都是对自己的背叛,不符合他个人的道德标准。
2. "军纪与责任":关羽作为刘备的重要将领,有着维护军纪和责任的意识。在战败的情况下,他可能认为应该与士兵们共同面对困境,而不是独自逃跑。
3. "面子问题":在古代,面子非常重要。关羽可能觉得如果自己逃回成都,将会被人视为懦夫,这对他个人的荣誉和声望都是极大的打击。
4. "形势判断":关羽可能认为荆州虽然失守,但成都尚在,他还有机会卷土重来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可能认为继续战斗,即使战死,也是为了争取更大的胜利。
5. "刘备的期望":关羽可能认为刘备期望他能够坚守阵地,即使面临困难也不退缩。因此,他选择坚守阵地,即使战死也要尽忠职守。
6. "个人性格":关羽以勇猛、忠诚、正直著称,他可能认为战死是英雄的归宿,而不是逃跑。
总之,关羽选择战死而非逃回成都,可能是基于忠诚、荣誉、举报 -
古语有云:“胜败乃兵家常事”,又云: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这两句话都说明了同一件道理:一时的失败说明不了什么,留得有用之身,他日寻求机会一定能重振旗鼓,东山再起。可惜,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关羽没有将这个道理吃透,最终彻底走向失败,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荆州失守后,关羽的确有机会逃回成都,因为连马良那样的文官都能平安回到成都,何况武艺高强的关羽呢?但问题的关键是,关羽并没有逃回成都,而是选择留下来继续征战,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原因呢?
第一点,关羽自知无颜面对刘备和诸葛亮。刘备入蜀之时,将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关羽,这既是对他的信任,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。诸葛亮为保荆州万无一失,曾对关羽说了一条上佳之计:北拒曹操,南和孙权。然而,关羽并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到心里去,直至荆州失守,他才悔之晚矣。关羽深知自己辜负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重托,实在无颜面对他们,故而不愿逃回荆州。
第二点,关羽仍旧存有侥幸心理,欲借兵夺回荆州。得知荆州失守后,关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廖化前往上庸借兵,可见关羽不愿将荆州拱手让给东吴。令关羽没想到的是,驻守上庸的刘封、孟达竟然按兵不动,导致关羽不得不退守麦城,最终被东吴所擒。实际上,即便刘封、孟达发兵救援,真的就能夺回荆州吗?关羽当然知道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,但他仍旧存有侥幸心理,因为被逼到绝路的人,往往都有这样的心理。
第三点,关羽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逃回荆州。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,想必大家都清楚,他骄傲自负、目中无人,这样一个人断然是不可能认输的,更不可能临阵脱逃,当一个被人耻笑的逃兵。
关羽宁可战死,也不愿当逃兵,从这一点来说,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一位有骨气的英雄。而成为英雄,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,关羽付出的代价便是他的生命。举报